您的位置: 首页 > 减速机产品
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本刊自本期起开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专栏,陆续刊发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采访调研报告,展示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经验做法和突出亮点,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
清澈灵动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亲河。2000多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站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的“汾河晚渡”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东西山茵茵如黛,晋阳桥雄伟壮丽,河面波光粼粼,画舫古朴典雅,一幅秀美画卷尽收眼底。然而,汾河水也曾有过“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过去。正是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汾河重获“新生”,为太原城增添锦绣美景。
2017年6月,习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格外的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20年5月,习再次考察山西时多次谈及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殷殷嘱托和明确要求,为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山西从ECO整体性出发,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开启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的新探索。出台《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等;坚持省级规划、市县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速推进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汾河生态补水……通过多措并举、系统施治,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达到IV类,汾河谷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汾河治理步入了新阶段。
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推动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山西全面完成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在两岸栽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草坪、地被、花卉、水生植物600万平方米。汾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也为鸟类提供了安居家园。据了解,有紫鹭、斑嘴鸭、花凫、翠鸟等165种鸟类到这里栖息觅食,折射出汾河生态之变,更显现生态之美。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天然氧吧”、鸟类栖息的“天堂”,吸引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图为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望岳阁段全景。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西选取过去连接汾河两岸的渡口区域建成开放“汾河晚渡”景点,建设投运贯穿景区的滨河自行车道,形成集休闲、旅游、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景观长廊。汾河水畔,晋阳桥边,人们或悠然漫步,或潇洒骑行,尽享山环水抱、岸绿水清、文脉延续、人水相亲的充足绿色空间,母亲河真正成为了“幸福河”,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水”与“城”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在汾河治理过程中,山西注重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汾河民间传统文化,厚植城市底蕴,在太原汾河景区布设40余处文化景点,并在汾河太原段上建造了24座造型各异、气势宏伟的桥梁,从北到南,将太原整个城市联结贯通起来。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桥下商圈建筑各具特色,年老的桥古朴厚重,年轻的桥流光溢彩。这些跨汾大桥历史和现代相融,很多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山西陆续推出《“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建议》等,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治理举措实化细化,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确保汾河水质逐年向好,真正让绿色成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鲜明底色。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每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汾河治,三晋兴。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让锦绣太原美景重现。
吉林省长春市西郊,坐落着一家现代化工厂。车间里,一列列动车组整装待发。疾驰在祖国各地的高铁列车,近40%产自这里——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7月,习来到这里,听取企业自主创新情况汇报,察看高速动车组装配生产线,并登上装配完成的高速动车组,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作情况。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牢记嘱托,实干作答。在习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高铁人自主创新,加快复兴号动车组研制,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让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
翻越崇山峻岭、驰骋雪域高原、跨过大江大河、穿梭江南水乡……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使“半日往返千里”成为现实。
研制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意味着要把当时世界上高铁运营最高时速从300公里左右提升到350公里。中车长客复兴号CR400BF系列动车组副总设计师朱彦团队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是怎么来降低气动阻力。
为了减小阻力降低能耗,朱彦带领团队对复兴号动车组进行了平顺化设计,特别是全新设计了运用仿生学原理的车头头型。
朱彦说:“最后列车的阻力,与和谐号相比能耗降低了11%,到京张智能动车组的时候,我们又逐步降低到了15%,列车的综合能耗也降低了10%以上,也就等于列车运行一年能节省180万度电。”
近年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这里诞生:复兴号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应用大数据、5G通信、北斗卫星定位等前沿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运营……
2021年1月,习乘坐京张高铁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网络控制技术掌管着列车一举一动,承担着各类车辆信息传输处理,是高铁列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几年前,国产高铁只能用进口“大脑”,价格贵,成本高。有一次,中车长客技术团队遇到系统报错,恰逢国外圣诞假期,费尽周折联系到外方技术人员,对方给出的问题解决时间表竟是“半年后”。
关键核心技术怎能受制于人?中车科学家、中车长客副总工程师常振臣,带领技术人员组成专项团队,立志啃下这块硬骨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常振臣带领团队相继攻克网络控制管理系统集成自主化、整车控制及诊断逻辑自主化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掌控。
图为复兴号动车组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调试产线整装待发。 中车长客供图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我们来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中车长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锋说。
“我的感受是,不断自我超越的中国高铁,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慢慢的升高的要求。”扎根中车长客车间一线多年的胡俊祥,见证了企业致力高铁自主创新的全过程。
一列高速动车组,会用到80多种线万根导线万个接线点,它们是列车的“神经”,在高速运行时传递着各类操作信号。每一个接口、每一个焊点都必须接触可靠,否则,1毫米的误差,小则影响音响照明,大则导致车辆故障。
可少有人知道,接线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工序,操作难度就像是用焊枪在针尖上绣花,曾是动车组装配的一个大难题。研发初期,数据传输连接器中,芯体部位的7个金属针分布在直径仅5毫米的圆形范围内,每一根“针”都要焊接到位。操作空间小、焊接难度大、成品率低……难题面前,许多人摇头:“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完不成,生产装配效率就上不去。怎么办?重任落在胡俊祥肩上。他一个一个试,一根一根焊,凭借多年练就的“超密集环境电气焊接”技术,最终部件合格率达到100%。工人们给这项电焊技法起了一个颇有武侠韵味的名字——微缩梅花烙。
在中车长客,像胡俊祥这样的能工巧匠还有很多。“焊接大师”李万君钻研出高铁转向架关键部位的焊接操作步骤,被推广至全行业;创新能手罗昭强凭借“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成为首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高铁工人……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车长客牢记习“再接再厉、创新驱动,继续领跑、勇攀高峰”的殷切嘱托,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交上了一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亮丽的创新答卷。
初夏时节,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花开海上”生态园内,一株株虞美人花开成海、随风摇曳,一条条河道纵横交错、流水潺潺,一位位游客穿梭花海、笑逐颜开……2月赏梅,3月观樱,初夏满天星,金秋向日葵、地肤,冬初“霜叶红于二月花”,凭借月月有花、季季有景的独特魅力和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花开海上”生态园已成为沪上市民纷至沓来的上海“后花园”、八方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地”。
很难想象,待泾村前还是个几乎没有产业、环境脏乱的穷村。“穷则思变啊,我们也想过上水美岸清、物阜民丰的好日子哩。”回首发展历程,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感慨良多,“习强调,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我们找到了以乡村游带动三产融合发展这条正确的路子。”短短几年,待泾村便从一个灰头土脸的“边缘村”,脱胎换骨成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上海市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活样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14年,按照朱泾镇的新农村发展规划,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前提下,待泾村对600亩林地进行整体开发,集中打造融合科普、展示、观赏游览于一体的赏花主题公园——“花开海上”生态园。随着乡村游、生态游的兴起,“花开海上”生态园以其漫漫花海、浓浓诗意,很快成为市民“微旅游”、亲子研学、企业团建的优选目的地。
步稳蹄疾,顺势而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20年,朱泾镇积极探索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经营,由镇集体、村集体、社会资本共同成立运营公司,三方互利共赢。2021年,继续以花为媒,正式启动“上海南郊花海·芳香小镇”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做优“芳香”产业经济、打造特色民宿集群,着力推进设计、芳香、文旅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光要有‘面子’,更得有‘里子’,关键要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待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雷辉说。近年来,依托“花开海上”项目优势,待泾村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和收入两大难题。生态园区门票收入的10%和园区停车收费的全部收益以及土地作价入股的保底收入归村集体,村民有了分红的股金;农用地流转费以及农民自有房屋经知名酒店装修后做民宿,村民有了租金;生态园招工优先录用当地村民,村民有了薪金;园区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村民有了现金;再加上镇上的养老保障金,待泾村村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五金”农民。
“五金”加在一起能有多少?待泾村秀泾4组60多岁的黄老伯夫妇算起了账:“我两人每月养老保障金各自2000多元,生态园打工每月各自领2000多元,自留田种的菜一年卖近10000元,房子出租做民宿租金近40000元,土地流转金5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15万元没问题。这比以前啊,增长了差不多3倍。”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我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图为2022年11月,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花开海上”生态园五彩斑斓、秋意正浓。 金山区朱泾镇党委供图
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富足,也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区、镇持续加大乡村环境治理投入,待泾村建成了统一标准的基础设施和菜园、花园、绿地,乡村颜值与宜居品质同步提升。就拿垃圾分类来说,村里实行“桶长制”和“值日法”,“桶长”要负责监督垃圾桶的干湿垃圾分离分类,轮到“值日”的村民,负责清理清运垃圾、巡查安全隐患,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年底可以获得奖励。待泾村也变成了大花园。
“乡村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一条古巷、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间老屋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记录着乡风乡韵乡愁的独特符号。”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有感而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没有大拆大建,既让本土村民住在花海里,还非常注重挖掘和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待泾村编制了村庄发展远景规划,谋划推动从“种风景”、“种品牌”、“种产业”再到“种文化”。在持续推进“美容工程”的同时,加速传统文化工程落地,积极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底蕴,建立村史馆。在村域内成立了花灯制作孵化基地等,传承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厚植乡土文化,涵养人文之美。梳理、发掘村内历史文化景点,努力从更深层次走好农旅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立足当地实际,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挖掘江南水乡文化资源,生动实践着“土特产”三个字的深刻内涵。待泾村的村民们享受着“五金”收入,生活在美丽乡村,守护着美丽乡愁,他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成都市兴隆湖南岸,四川天府新区城市规划厅的幕墙上,73个大字格外醒目: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这是习2018年2月11日视察天府新区时,为新区谋定的战略发展方向、擘画的高质量发展蓝图。5年多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埋头苦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使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党的二十大以来,天府新区锚定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先行区目标,秉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创新策源转化、产业旗舰项目、开放型经济提能、天府文化发展、城市品质优化“六大攻坚见效行动”,推动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快速成势见效。
站在新区规划厅观景平台上放眼望去,碧水清流、风光旖旎,环湖不断“生长”的楼宇勾勒出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公园城市”从理念走向了现实。
“按照‘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统筹核心生态要素和全域生态资源,锚定‘70.1%生态空间’,依托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态肌理,发展形成了‘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多渠’的生态格局。”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历章向记者介绍说。从传统的“沿路建设”到“拥绿亲水”组团嵌套式发展,将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内部,天府新区初步构建起了“大开大阖、显山露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
兴隆湖水域面积达4500亩,蓄水量670万立方米,蓝天下湖面碧波荡漾,湖水能见度最深处可达6米,鱼群嬉戏,水草摇曳,犹如一片水下森林。在“水下书店”看书,在湖畔沙地“遛娃”,在滑板公园挥洒汗水……如今已成为成都市民休憩地、网红打卡地的兴隆湖,正是天府新区良好生态的一个缩影。
随着以湖为核心的“湖城生态圈”全面构建,兴隆湖与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成为天府新区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的生动案例:以生态投入吸引高水平的产业投资,又以公园城市品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漫步兴隆湖畔,一个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标识尤为醒目。湖东侧,是由多个圆弧形建筑构成的“成都科创生态岛”,这是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湖东南两公里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像一颗“蓝宝石”静静矗立,这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建成投运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是承担国家使命、贯彻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功能平台,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算力支撑平台和助力产业转型高水平发展的动力引擎。”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负责人王建波介绍说。目前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已为900多家用户提供了算力相关服务,累计完成超3800万项作业任务。
波光粼粼的兴隆湖,见证着一座公园城市的拔节生长。图为兴隆湖全景。 四川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马骥/摄
挂牌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中科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35个,引进清华、北航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5个,围绕氢能利用等关键领域承接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980个……在天府新区,“动力源”创新引擎不断筑强,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通过建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激活在孵企业的经济活力,释放强大创新动能,是天府新区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新区已吸引新经济企业两万余家,落户高能级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34家,新建产业载体1152万平方米,培育亿元税收楼宇3栋,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00亿元。随着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创“大生态”日益形成,天府新区“增长极”竞争优势不断凸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是城市的主体。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天府新区着力提升“幸福感”温度指数,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动民生福祉更加厚实。党的二十大以来,天府新区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智慧治理体系,建设高品质宜居幸福家园。开工建设市民之家,加快落地省博物院新馆、市图书馆总馆、金熊猫大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深化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习高度重视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对天府新区发展作出“一点一园一极一地”的战略定位、提出重大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新区“公园城市”、“新的增长极”等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任务落地生根。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步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座美丽的公园城市正加速呈现在人们眼前。
初夏,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青山如黛,绿意盎然。步入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村广场上矗立的一块巨石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上用汉语、佤语两种文字镌刻着习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回信中说:“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勉励老支书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世纪60年代,一首反映阿佤人民在领导下获得新生、当家作主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边疆“直过民族”的阿佤人民告别原始社会生活,一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千年跨越”,《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对和伟大祖国的感恩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党的十八大以来,阿佤人民沐浴党的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好政策,大大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到2019年底,沧源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阿佤人民整族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第二次“千年跨越”。
“心向、心向党、心向国家”,这样的标语,在阿佤山随处可见,反映的是阿佤人民的真情实感。为了把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报告给,2021年,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写信,汇报摆脱贫困、过上全面小康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世世代代跟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信心和决心。2021年8月19日,给10位老支书回信。收到的回信,阿佤山顿时成了欢腾的海洋!“,西代勐;,西代勐……”(佤语“西代勐”是“很好、极好”的意思)的回信宣读完,现场群众发自肺腑地呼喊起来。这一天,成为阿佤山的盛大节日。
给习写信的班洪乡、班老乡边境村的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赛金、岩翁、岩团、三木水、岩板10位老支书,20世纪70、80年代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如今,在新时代,他们又亲眼见证了阿佤山各民族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巨变。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党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不能有半点的含糊。”这是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给党员群众宣讲时,反复讲的一句话。
“一定要牢记习的嘱托,建设好我们的幸福家园。”老支书三翁说。收到回信的近两年来,沧源各级干部群众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开展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心向党、心向国家”、“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学回信、感党恩”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重要回信精神在阿佤山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图为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细心传阅习的回信。 云南日报记者 周灿/摄
2016年,佤族汉子赛茸接过老支书岩翁的“接力棒”,担任班洪村党支部书记。近两年,他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开办蜂蜜加工厂等,开发出野生干笋、红菌等特色山货,培养了一批“新农人”。他对记者说,“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对阿佤山的明天更充满信心。作为新时代的村支书,我将牢记的嘱托,团结带领阿佤人民,把产业搞得兴兴旺旺,把青山护得清清秀秀,把边境守得安安稳稳!”
班洪乡党委书记马志坚和记者说,回信精神指引和鼓舞我们更奋发拼搏,2022年全乡村集体收入合计299.4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49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我们要牢记回信中的要求和嘱托,感恩奋进,继续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全方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描绘出民富边稳新画卷。”沧源县委书记唐兴平表示。
“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声声传情意,古老边寨沐春风。嘱托记心中,守土固边人心同;乡村振兴富边疆,民族团结共繁荣。”
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响彻阿佤山,唱出了阿佤人民在新时代进一步建设好美丽家园的信心、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真心、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决心。
一封回信,是习时刻挂念着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动体现。走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深切感受到的回信精神时刻激励和引领着边疆各族干部群众向着美好新生活阔步前行,同跳团结舞、同唱幸福歌。
下一篇:
常用MLCC封装尺度表(含公英制对照)
上一篇:
齿轮传动龙头减速机开辟增长新曲线